浏览下边这份“课题申请方案”,给它拟定一个“三要素结构”的课题名称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
1.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指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认识周边的事物,也可以说是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习者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国外有学者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活动倾向来教学的教学方式,认为体验式学习与某种活动中的参与者有关,这种活动允许他们去反思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同伴互动并相互交流,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其意义在于透过活动的进行,真实地呈现出团队各人员的问题或优点。
国内学者唐少华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反应感受。学者李梅认为,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所以可以将体验式学习看作为“做中学”与“思考中学”的结合。
本研究将“体验式学习”归纳总结为: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创设某种情境,引导亲身体验情境,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构建知识,形成经验的一种教学方式。
2. 作业设计
设计一词,起源于拉丁语designar,最初的含义是将符号、记号、图形之类记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设计的涵义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现代辞典》这样解释:设计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从构思到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这一目的既可以是精神性的也可以是物质性的。换言之,“设计”有“制定、筹划”的意义。所以,“作业设计”应理解为制定或筹划一份作业。在上述三个环节当中,“作业设计”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作业设计是作业任务的发布者,一般情况下由老师来完成、学生来具体操作并由老师进行评判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设计作业的质量关乎到学生实施作业的效果。
3.体验式几何作业设计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受到认知结构,思维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几何学习中存在困难。
第一,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知,仅建立一种直观感知,未能清楚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概念不清。其次,在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不能把握好概念中的关键特征,也不会使用数学术语来准确表达。第三,解题思路也不够灵活,在解答几何题目时,由于对概念的建构不稳定,导致思路比较单一,缺少变通能力,从而不能准确的解答题目。教师在布置几何类作业时,第一,作业形式比较死板,现阶段呈现的形式大部分是书面的,非书面形式的较少。其次,作业设计的内容比较狭窄。例如面积概念的练习大部分停留在规则图形的练习,对生活中图形联系较少。第三,作业设计仅限于常规化的设计,没有让学生经历变中找不变的学习体验,导致他们对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
因此,我们通过体验式几何作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反思,进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数学素养。随着体验式作业设计研究的推进,提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课堂以及作业设计能力等。作业设计又与课堂教学活动息息相关,体验式的作业设计必然会改进课堂的教学变革。
二、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时代需求
(1)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2)通过组织开展提升计划,创新区域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以及本体性知识、作业命题、实验、信息技木、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专业(专项)能为,切实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项)能力提升计划
2.课改要求
- (1)《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 (3)小学阶段的数学素质包括基本的数学知识、计算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中的能力,同时也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数学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等。这意味着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改变传统的“以量取胜”而不关注作业的内部结构、层次的理念。而体验性作业的设计正是适应此项改革的重要举措。
3.实践意义
- (1)目前教学中,单一的数学作业设计严重缺乏了与教学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作业设计的内容乏味重复,无法体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运用能力,忽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没有充分地利用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没有让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现阶段体验式作业研究的有待提升
- (2)本研究将研究重点落实在图形与几何模块的作业设计中,在现有的作业设计的问题上,发现学生在几何学习中的困难和教师作业设计的不足,研究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体验式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更加透彻、自主地进行几何模块的学习,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丰富几何知识学习经验。
(3)在开展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能力。本研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有助于推动数学学科的自身发展。
三、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体验式学习的作业设计的问题,包括该种类作业设计的要求与步骤,作业的形式、内容与实施等问题。具体目标如下:
1. 厘清体验式学习背景下,作业设计的一般步骤与原则。
2. 形成多个体验式学习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的典型案例。
3. 总结提炼本研究中作业设计的理论知识,如设计步骤、内容形式、实施细则等要求。
4. 探索体验式学习背景下的几何作业设计与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访谈等手段了解当前学生在几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几何作业布置的现状。
2. 分析梳理学生几何学习中的难点,寻找体验式作业设计的原则。
3. 设计体验式作业:
(1)从时间维度出发,设计符合需求的课前、课中或课后的作业;
(2)从作业的类型出发,设计准备性、实践性、拓展性、创造性作业。
(3)从作业的形式出发,书面习题,口头交流、 动手操作、数学阅读、综合实践等。
(4)从作业具体内容出发,分年级段改编、选编或创编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的体验式作业。
4. 创建科学的作业评价体系。从作业与教学内容的呼应;作业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促进;作业对教学成效的检验与反馈;作业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作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等方面对研究中所设计的作业进行评价,并改进。
五、研究方法
本文立足于当代教育教学的变革实际,开展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与作业设计,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小学数学几何作业设计形式、内容与实施要求。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
1.文献分析法
笔者收集国内外有关体验式教学、作业设计、小学几何教学、小学几何作业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书籍,逐步确定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和方向。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体验式学习及作业设计的概念和发展情况,接着论述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几何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实施案例,在此基础上探讨小学几何作业设计的策略与实施要求。
2.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在理论支持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小学几何作业设计的现状,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并通过访谈法辅助问卷调查的不全面。笔者对收集的数据和资料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分析,以便对涉及的问题进行科学化的研究论证。
3. 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整体分析,总结方法和经验,探索研究的问题,通过定量、定性分析,了解体验式学习背景下小学几何作业设计的步骤、策略,呈现作业设计的案例。
六、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9年9月1日—2019年9月10日)
整个课题组对我校数学学科全年级几何课程体验式学习实施情况、作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课题《小学数学体验式几何作业设计研究》,并初步形成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步骤的初步方案。
2.教学试验阶段(2019年9月11日—2020年5月1日)
课题组成员围绕小学数学“几何板块”分别在各年级展开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评价试验结果。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对每门课程进行听课、拍摄、编辑和评估,加强指导,将作业设计成果投入教学应用,评估和改进作业设计的水平,提高作业的诊断性、巩固性、拓展思维等的功能。
3.资源收集与整理阶段(2020年5月2日—2020年6月1日)
整理试验阶段的视频及文件资料,对形成的作业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测试、改进,针对作业成效展开教师访谈、调查,并结合主题整理教师访谈内容,形成存储资料。
4.课题撰写阶段(2020年6月2日—2021年3月1日)
汇总过程性研究资料,结合相关理论将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梳理研究过程步骤,提炼经验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相关论文。
5.成果总结阶段(2020年3月2日—2021年9月31日)
撰写课题经验总结,将研究中的案例、基于主题的作业设计成果汇编成册。
七、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罗列学生在学习几何模块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集合作业布置中的弊端。
- 2.形成体验式几何作业应遵循的原则与步骤。
- 3.明确体验式几何作业设计的形式、类型与内容的要求。
- 4.拟定体验式几何作业的实施与评价方法。
八、预计的创新点
关于小学数学方面的体验式教学与作业设计的研究国内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将体验式教学与相对应的作业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少,笔者以“体验式学习 作业设计”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全数据库、全时段检索,没有找到一篇专门的文章深入探讨在体验式学习的背景下如何设计作业或几何作业的理论文献或案例文献。故,本研究将依照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将几何作业设计根植于以学生为本的体验式学习中,探索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几何作业设计的相关问题,形成作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九、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在近年来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已成为我校许多数学老师的共识。我们在尝试实施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学习方法与策略的体验,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我校数学老师的作业设计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以量取胜 "向注重作业内部结构与层次,学生的体验和获得感转变。在两种背景下,我们愿基于体验式的学习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进行研究,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主要由蒋惠英,王琰,陆青,张花玲,常国玲,孟庆乐,蒋欣怡和张迎迎8人组成。蒋惠英,中学高级教师,具有近30年教学经验,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获闵行区教育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现代教学》、《闵行教育》等杂志上。王琰,小学高级教师,区小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执教数学学科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善于研究教材、教法,具有一定的作业设计能力。作为数学学科分管,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指导青年教师承担区级研讨课,积累了一定的教研能力。陆青,小学高级教师,从教20多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现担任学校低年级部的数学分管。教学上,她教学严谨,能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以学生为本,立足课堂,教学效率高。在学科工作上,能带领教师研究课堂,研究教材、教法,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常国玲,年轻有为,特别热爱科研,擅长研究,曾获第九届小课题《交互式微课在小学数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第十届小课题三等奖《小学(智慧魔方)校本教研开发实践研究》以及闵教杯征文“情报综述”一等奖《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交互式微课研究综述》。孟庆乐 ,青年教师。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不断地追求进步与创新。蒋欣怡,青年教师,任教3年,对数学教学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对自己严格要求,多次参与区级研讨课、录像课。对待数学教学,喜欢轻松、活泼的课堂,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并始终保持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的习惯。张花玲,小学高级教师,比较擅长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长期致力于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并将教学实践中的所获迁移到科研论文中,撰写的多篇论文获闵行区区级小课题三等奖,多篇文章发表在《现代教学》、《闵行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张迎迎,青年教师,对教育一腔热情,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氛围活跃,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数学教学乐于专研,追求创新。不断在为提升专业知识和数学素养而努力。希望在我们的共同能力下顺利完成项目。
十、成果形式
(1) 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2019年9月1日——2019年9月10日)
整个课题组成员从学校课程部数学组的研究主题出发,结合教学实际与课堂展示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小学数学体验式几何作业设计研究》立项申请书。
第二阶段(2019年9月11日——2020年5月1日)
围绕主题,针对小学数学“几何板块”分别在二、三、四、五年级展开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整个课题组参与全部教学实践过程,对每门课程进行听课、拍摄、编辑和评估,加强指导,将作业设计成果投入教学应用,并设计体验式几何作业。
第三阶段(2020年5月2日——2020年6月1日)
完成围绕《小学数学体验式几何作业设计研究》开展教师访谈,并结合主题整理教师访谈内容,形成存储资料。同时整理试验阶段的视频及文件资料,对形成的作业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测试、改进。
第四阶段(2020年6月2日——2021年3月1日)
汇总过程性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相关论文。
第五阶段(2021年3月2日——2021年9月31日)
撰写课题经验总结,将研究中的案例、基于主题的作业设计成果汇编成册。
(2) 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本课题自2019年9月立项开始,拟于2021年9月结题。
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是论文。
附:文献综述
一、体验式学习研究现状
体验式学习的最先提出源于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中“以行求知,体验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卢梭思想的基础上,著名教育学佳杜威辩证地继承了卢梭的思想,再结合其独特的哲学观和心理观,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用“体验”和“承受”两个关键词正式提出了体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40年代德国教师怯恒博士将体验式学习融入到海员训练的练习中,明显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20世纪60年代,体验式学习在美国得到奇迹般的发展,并由此创立的相应的学校。但此时的体验式学习更多的用语野外生存和军事训练,尽管后期又结合学校环境特点设计了一套学院活动的课程,但这套课程的设计仍是与野外生存技能相关。
直至1984年,哈佛大学教授库博构建了一个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才正式完整地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用四个元素建立起了他的四阶段理论模型: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普遍的系理,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随即其他许多教育专家对体验式学习也做了很多的研究。
在我国近现代以来,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从书本的到社会人生的,做到教、学做合一。要让学生从体验中学到知识,促进思考,把学校教育扩展到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中去。
目前我国的教育学家和一线工作者都将更多的的目光放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甚至是小学数学的体验式学习。刘生仙在《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新探》中认为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强调了应用和实践,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或技能。周联在《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中认为,体验式学习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专门的情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去自行探究数学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王晓丽在《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把学习过程视为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的相互整合统一的过程。
二、作业设计研究现状
在我国当代,关于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数学作业设计原则的研究、数学作业设计内容的研究以及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的研究。
曹秀华在《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分层作业设计》中指出个性化作业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主体性、实效性、差异性、创造性、亲和性和开放性原则。王宝剑在《国外作业研究及其对我国作业设计的启示》中认为作业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基础性原则。由我国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的要求。这些都是对于数学作业设计原则的论述,其中所提到的创造性、开放性、时代性、普及性都是数学作业设计时是否容易忽视的原则。
在各位学者的研究中,共同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数学作业设计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应该把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问题,进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郭慧在《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中指出小学数学作业要注重数学作业内容的多元化,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体验的维度。徐世芳在《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研究》中指出作业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并且可以设计调查类作业和应用型作业,让学生在数学作业中体验数学的生活化。李楠楠和戴莹的《浅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认为,在作业设计的内容中,教师要意识到内容来源的广泛性,可以是身边的生活,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时事热点。这就完全将作业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从总体而言,越来越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关注到了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观点也逐渐丰富。体验式作业设计,更关注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完成体验式作业的经历中,有利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提炼和理解,有利于活动中合作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伟,吴雅萍,蒋焕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学作业新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2,(05):15-17
[2]方凌雁作业改革,路在何方[刀,教师博览,2014,(09):6-8
[3]曹秀华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分层作业设计[].教育探索,206(11:40-41
[4]黄晓静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及评价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0):62
[5]徐龙怦.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探索[].学周刊,2017,(15):54-55
[6]薛丽君.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6):239-240
[7]朱爱萍,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实践[冂].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84.
[8]桂训国.浅析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9):31
[9]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2005).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11]林思宁(2006).体验式学习W.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1
[12]金成梁周全英(1995)小学数学教材概说[M].上海:教育出版社(195):79-80
[13]胡尚锋,田涛(2003).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3,11
[14]李水翠(2003).谈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教学[刀.云南教育,2003,32